对于王叔金的印象,王永裕笑著摇头说其实自己对父亲记忆真的不深。

现年66岁的他,是王叔金44个孩子中排行第25,也是这本传记的主要作者之一。父亲一共有44个孩子,而父亲在他15岁时就过世了,一直以来,他只是觉得父亲总是都很忙,也常不在家,所以亲子间的关系根本谈不上亲密,父亲跟家人的互动也不多。

他笑说,“后来想想也对,他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社会,再加上他有44个孩子,每个人要是要求一个小时,都不够分了呢!父亲连跟我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机会都很少,每次回到家中就坐下来写自己的日记、做社区工作的计划准备、与各校长、理事会进行讨论等等,就是我对父亲的印象。”

“很多人都是这样,长大了,才开始会好奇,自己的父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?因为对父亲的记忆生疏,让我在壮年,甚至是中年时候开始,越来越好奇父亲以前究竟做过些什么。”王永裕表示,他曾听说过父亲在马来西亚创办了一些学校,也曾经是一些学校的理事长。由于那些都是中文学校,自小受英文教育的他很难深入了解,只能透过各种管道、在网络不断去深入寻找、做研究。

此书的两位作者——王建士(左)与王永裕一步步寻访父亲年少时的足迹,来到中国永春蓬壶三角街,父亲闯生活的第一站。
此书的两位作者——王建士(左)与王永裕一步步寻访父亲年少时的足迹,来到中国永春蓬壶三角街,父亲闯生活的第一站。
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我们不只是参阅了父亲留下来的日记,最重要的是父亲生前留下3封重要的中文书信,分别是1947年、1957年及1962年各一封,将它们完整翻译之后,我才发现原来父亲所做的,比我所能够想像的还要来得多。”掌握了这些讯息之后,王永裕异常兴奋,决定要做些什么,好让父亲多年的奉献得到记载,也将父亲奉献的精神推广,启发更多的人。

开启家族间的联系

当然,能够顺利写出这本书,早年就被王叔金送到中国生活的第17个儿子——王建士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,让家族与中国祖家的联系未曾切断,同时能够与王永裕合作为传记的重要撰写人之一。

“由于我不谙中文,原本父亲的传记只是打算出版英文版本的,但是父亲半生的慈善及教育事业,都是为了马来西亚华社在奉献。”他认为,如果能够有一本这样的传记去记载这位老华侨的无私奉献,对华社来说绝对是一项很好的记录,相信也能建构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更完整的历史轨迹。

于是王永裕透过当时与家族联系的经验,寻寻觅觅找到了外甥陈昆峰负责将英文版本的传记翻译,同时也再增加后来搜索到的史料,并且让王建士校对,才成就了这本《王叔金: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》。

王叔金在1910年26岁时第三次回到中国老家,并且提供金钱建设住家,取名“金兴堂”。
王叔金在1910年26岁时第三次回到中国老家,并且提供金钱建设住家,取名“金兴堂”。
50年贡献社会


“开始著手搜集、整理资料、做调查,到亲自去寻找,父亲曾经的点点滴滴奉献,就成了我们最直接、珍贵的史料。因为回到我的故乡实兆远(Sitiawan),才发现,许多学校、工会,甚至是妇产科医院都留有他的名字。”

不仅如此,与在中国的哥哥王建士联系之下,王永裕更前往中国了解家族的根基。原本只是从书信中得知父亲10次往返中国故乡,实际走访,他才体会到当时父亲回乡的不容易。踏上这父亲出生的土地,让他有机会感受父亲儿时的成长环境。

对王永裕来说,这个在他15岁就与世长辞的父亲,虽然印象不深刻,却透过不断的努力,留下了种种令儿子感到无限骄傲的足迹。王永裕坚信,把父亲的生平点点滴滴仔细记载下来,来赞颂父亲近50年全职奉献社会,是为父亲的光荣长存,也是儿子的一份骄傲。

4年写成传记

“想想,一个人可以利用自己50年的岁月,为整个社会全心全意奉献,可说是多么理想化的一件事!我甚至曾一度无法相信一个人要如何去付出这么多。于是这让我觉得撰写这本书的意义更为重要,不只是为王叔金的后人所记录,更要让社会知道,曾有人如此奉献,这样的精神更是人们所应该学习!”

王永裕说,生活就像个抛物线,著书这件事也是如此,整个大家族对于著书的看法抛物线的两个低点,一就是很兴奋于此的人,积极参与;另一边则是冷眼看待,甚至些许怀疑、抗拒。而抛物线大幅度曲面,就是不表态、没意见的成员们。王永裕并不意外,庆幸自己是站在热衷于此的人,为这本书、这个大家族出一份力。

他笑说,自己在职场工作了大半辈子,退休后撰写这本书,没想到每天花费的时间竟然比工作时还来得长。于是一步步前进,资料慢慢的汇集,这本传记花费了4年才完成。

不仅如此,陈昆峰同样在将此书翻译为中文版本时,也耗费了大量心思,甚至为了不少艰难的词汇,使用了各种版本不同的辞典,来翻译出最为妥当的用词。他笑说,自己其实就是在外公(王叔金)所创办的华文学校毕业,只是后来进入政府部门工作,所使用的就是英文、国文居多;在刚好通晓中文、英文的情况下,没想到竟然有这么一次机会能够参与外公的著书,更没想到也能借此将中文的功力稍微捉摸回来!

长途跋涉回老家

王永裕记得父亲当年四处募款,为学校、为华社,不像现在坐在车上到处找人,或是拨一通电话、发一封电子邮件就能募集款项;而是必须挨家挨户去敲门,诚心诚意请求人们捐款盖校等等。他笑说,说难听点,其实有点像是社区乞丐。他认为,父亲总是有办法筹募资金,协助一所又一所学校顺利运作;与此同时,他总是无法拒绝大家的求助,因此肩上的担子越来越多,责任越来越大。

对于王叔金,王永裕觉得父亲仿彿一直很忙,一旦离家就是好长一段时间。“我们现在要去新加坡,可能转一趟巴士就到了,我真的没办法想像,在父亲那个时代,要转上十多辆巴士,中途还要找地方过夜,才能到达新加坡。”王永裕说,不止如此,每一站转车,父亲都会利用时间来好好拜访当地居民、社团,尽可能募款,也因此人脉极广。

那时,或许新加坡已经很远了,但前往新加坡只是一个搭船返回中国的中继站。带著许许多多的行囊,漫漫长的航行、长途跋涉回到老家,更都是一步步刻苦铭心的路程。

“20、30年代的父亲其实很有钱,如果没意外照那样子继续发展,我们家很可能是千万富翁。”王永裕笑说,但是没有,父亲过世的时候几乎两袖清风,自己多数的财富都用来买地盖校等等。再加上王叔金不烟、不酒、不赌,且不断嘱咐孩子团结、相爱,让他心中无限钦佩。

重新认识父亲的一生

当年王叔金于实兆远所创办的各所学校以及益智书报社,大多数都仍在运作,不断前进。这是王永裕能够看到,父亲所留下来的贡献成就,不仅如此,校内也留下不少关于王叔金的资料,让他们利于搜索整理。

王永裕更感慨的是,不只是马来西亚留有父亲当年的光辉,就连远在中国的陈嘉庚纪念馆及陵墓,都内有记载著王叔金的奉献事迹。中文版本传记不仅免费分发给相关的华文学校,也广发到中国各单位,让这位老华侨的珍贵奋斗故事,在历史上继续流传。

“当然,父亲的书信中也嘱咐我们:互相勉励、不赌博、勿嫖妓、戒奢华、崇节约、多运动、重卫生、毋夸口、守信誉、不欺贫、不谄媚、自力更生等等。对于家人之情,更嘱咐:互相提携、互相帮助、谦逊礼让、时常互通音讯、团结友爱等等,所以也更希望这个王氏大家族能够更有凝聚力,将父亲的精神不断推广。”

他感慨,以前不了解,好像总是见不著父亲,总觉得若有若无;现在懂了父亲的一生,才发觉奉献一生的父亲,是如此伟大。

热门新闻

阅读全文

浴室摔倒半小时才被发现 向太1原因不敢报警

阅读全文
示意图

男友妈不同意交往 拿出不到RM2000逼女子分手

阅读全文

“整形皇后”顾婕血便半年以为内痔 确诊大肠癌曝存活率

阅读全文
示意图

老翁为健康大量吃鲑鱼鲔鱼 半年后肾功能大幅下降

阅读全文

朝野互动 引人瞩目

阅读全文

【LIVE】新古毛补选提名(国盟)(报导:李素雯)

阅读全文

亲子露营流浪去

家庭

由美国佛罗里达(Florida)州出发,沿著墨西哥湾一路流浪到加利福尼亚(California),台湾亲子天下部落客──...

阅读全文

我承诺让你健全成长

家庭

《儿童权利公约》是世界上最广为接受的人权协议,充分反映儿童权利原则的全球承诺。公约规定基本权利以保障所有18岁以下儿童和...

阅读全文

父子相逢恨晚

家庭

台湾桃园机场迎宾门口,平常嘻嘻哈哈的摇滚乐团主唱王汤尼,忽然变得安静、双手紧握,不时深呼吸。相伴的好友说,他从接机前一晚...

阅读全文

养育儿女犹如演奏会

家庭

在这个世代要成为一个好的父母,似乎是越来越困难了。其实养育儿女从来就没有容易过,比如没有人告诉你要如何做父母,当婴儿生出...

阅读全文

孩子真能明白吗?

家庭

一开始他写著说:“这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,一个孩子真的能够了解父母为何分离吗?过去的往事不断的纠缠在我的脑海里,我无法忘...

阅读全文

空巢期

家庭

有一部电影叫做《父亲与新娘》,它很生动的描写出父亲对女儿的情感,当这个女儿坐在餐桌的对面,很平静的告诉父亲说:“我已经订...

阅读全文

永远的孩子

家庭

短文中有一段这样写著说:小小的玩具狗,身上积了一层灰,仍然坚定不移的站在那里,旁边的小玩具兵,已经有些生銹,但仍然紧握著...

阅读全文

小画家恣意泼墨

家庭

踏进方宝玉老师位于精武体育会后方的水墨画教室,会发现成员的年龄层相当广,从家长带来上小学的孩子,到年轻族群及爱好水墨画的...

阅读全文

明天,不设限

家庭

家中7个孩子,黄世凌排行第六,除了自己患有遗传性肌肉萎缩症以外,家中排行第三及第四的姐姐都面对著同样障碍。对于未来,当时...

阅读全文

陪孩子探索

家庭

不久前,位于蒲种(Puchong)的好口才语言艺术中心主办了以万圣节为主题的亲子活动:“小小说书人故事天——万圣节的大南...